第5场,武训发现积攒已久的办学钱被偷走,饰演者梁伟平用上爬11°调式唱到“我真浑哪,浑哪”,全场响起一片喝彩声与掌声。11月12日,由上海淮剧团创排、表演艺术家梁伟平领衔主演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亮相福建省福州市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参演第16届中国戏剧节。
《武训先生》讲述武训从自发到自觉行乞兴学的经历,刻画笃诚于信念,以殉道精神投身民间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看完戏,一位正在等大巴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意犹未尽翻看节目册,“我第一次听淮剧,挺好听,完全能看懂。”《武训先生》强大主创阵容吸引不少圈内人到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导演张虹看得红了眼眶,河南豫剧导演王香云连称“好戏”。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走出剧场时说:“观众的反响说明大家多么需要正义与善良,不错、不错。”上海戏迷叶钧发与妻子专程来福州追《武训先生》,“梁老师的大悲调唱得真好,赚了我不少眼泪”。
作为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收官之作,《武训先生》是梁伟平与剧作家罗怀臻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后再度携手。上世纪90年代,上海淮剧团以“都市新淮剧”理念开辟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独特路径,推出《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换,“都市新淮剧”不断更新。《武训先生》“都市新淮剧”理念,已经不同于《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时期。罗怀臻表示:“上世纪90年代城市刚进入国际化阶段,镜框式舞台被打破,是对舞台艺术的一种解构、颠覆以及强烈的扩张,带着某种反思和启蒙色彩。今天,我们不再处于那种氛围,当下更要找回中国戏曲自己的身份,要回归,重新找回本色。”
“让淮剧回到淮剧,回到乡土艺术,不是简单地倒回去,而是以城市人的眼光、国际性的审美来看其特色。”在创作《武训先生》过程中,罗怀臻追求唱词偏口语化,有利于声腔发挥,某种意义上回到说唱艺术质朴感,“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戏曲剧种个性的可贵,创作从努力使自己不像自己,回归到努力使自己更像自己,这是戏曲人由自卑向自信的转化。”为了追求浑然一体的质朴感,《武训先生》摒弃追光。福州演出前一天,导演韩剑英上午9点就泡在剧场调整,“将看得见的光柱打散,让灯光无形弥漫,展现中国戏曲的本体魅力。”这次《武训先生》装台时间从惯例的两天压缩到12小时,舞美团队团结高效,白光照明的传统光效加之梨花树布景,让舞台显得唯美而凝重。
《武训先生》2017年首演,此后在全国多地进行巡演,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作家王蒙撰写剧评《用淮剧艺术演活“执着者”》,赞扬“感受到一种非凡的追求与坚韧,一种奉献的忘我与光明,一种苦难的火焰与熔铸,一种人生有成的安慰与升华”。今年,梁伟平凭借“武训”一角获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在福州,梁伟平坚持每天跑步至少1小时,“没有体力拿不下《武训先生》,光唱两小时就要喘,更别说有很多动作戏。”中午,他把刚留起来的寸头又剃成光头,“戴头套感觉不对,不入戏。”演了快半个世纪的戏,梁伟平仍然觉得《武训先生》“非常难演”,“从体验角色到体现角色,光有扎实的基本功,演不好。演员个人风格得随着角色要求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梁伟平带领下,由上海淮剧团几代优秀演员组成的《武训先生》剧组鼓足干劲。梨花扮演者王琴说:“向梁老师看齐,努力努力再努力。”
《武训先生》是淮剧团对“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积极探索。在展现现代精神的同时,保持传统风貌,让传统戏剧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参加中国戏剧节,是一次极佳的展示近年来剧团剧目精品,宣传淮剧艺术的契机,助力扩大淮剧剧种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罗怀臻表示,上海淮剧团虽是第一次来福州,关注度不小,“戏剧节各地方剧种争奇斗艳,有兄弟院团同行原本买了票要走,听说《武训先生》,又改签留下来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