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社会关注>新闻事件>正文

在多变的世界追求永恒,上海国际诗歌节多项活动举办

2022-10-27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这个世界是多变的,但是多变的世界也有不变的东西,也有永恒的东西,我们诗人就是在追求永恒的东西。”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举办期间,诗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如此说道。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以“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力图以诗歌表达时代的回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与镜鉴的精神之光。马加里托•奎亚尔获得本届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大奖。

12月8日到10日,包括“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诗人论坛、《上海文学》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举行首发式、“诗歌的源头——生活和大地”上海国际诗歌节嘉宾与本地诗人创作交流会等多项活动在上海举行。

12月9日上午,“诗歌的源头——生活和大地”上海国际诗歌节嘉宾与本地诗人创作交流会在徐家汇T站灯塔书房举行。

诗歌引领人类走向更加诗意的秩序

8日下午,《上海文学》杂志社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礼堂,举办了“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诗人论坛。

诗人欧阳江河表示,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像这次的新冠疫情,把我们人类的生活加以搅扰和区隔,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变,“但是诗歌的力量、诗歌的启示、诗歌的功能,就在于无论人类遇到何种情况,何种变化,诗歌永远能以一种万古不变的方式,一种灵魂的心灵的方式,把人类联结在一起,环绕在一起。”

诗人、《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每次阅读其他国家诗人的诗集时,除了能领略到语言流转的诗歌之美外,还仿佛与这些诗人也能进行某种交谈,“仿佛看见他们,甚至听见他们的呼吸。”借助诗歌,中外诗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消失不见,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诗意的部分。

诗人、《诗歌月刊》主编李云表示,诗歌无国界,诗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所需的氧气和血液,“追求诗性的存在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也是我们诗人创作诗歌根本点。”

诗人、批评家西渡一直认为诗歌是民间的力量,“以直观的方式理解人和世界的统一性”,正是这种理解促成了文明的诞生。在他看来,在当下历史处境当中,这种理解的力量、诗歌国际交流的力量,依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式。

尽管新冠疫情反复抬头,世界依然处在震荡与区隔当中,但胡弦相信,“诗歌,总是走在命运的前面。在她的引领下,世界可以走向更加诗意的方向和秩序。”

诗人、《作品》主编杨克有不少外国诗人朋友都罹患了新冠病毒,他通过创作诗歌向他们表达了慰问,“诗歌很难说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是在疫情时代,它确实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诗人杨克在中外诗人论坛上发言。

29位中外诗人齐聚《上海文学》特刊

在当天下午同时举行的还有《上海文学》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举行首发式。

特刊中收录了众多国际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马加里托·奎亚尔(墨西哥)、比尔·沃拉克(美国)、丹妮埃拉·安东诺弗斯卡-特拉季科弗斯卡(北马其顿共和国)、多里特·韦斯曼(以色列)、菲奥娜·桑普森(英国)、热尔曼·德罗亨布罗特(比利时)、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夫(保加利亚)、于格斯·拉布吕斯(法国)、莉尔伊·穆尔塔图莉亚娜(印度尼西亚)、卢卡·贝纳西(意大利)、玛丽亚·多莎梅罗·巴萝索(葡萄牙)、保拉·罗马内斯库(罗马尼亚)、斯坦利·H.巴坎(美国)、上村多惠子(日本)、索尔·斯特方松(冰岛)。中国诗人有杨克、欧阳江河、刘向东、车延高、何向阳、胡弦、荣荣、西渡、李云、杨绣丽、缎轻轻、何言宏等。

赵丽宏表示,这些诗歌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主题,但放在一起后却在精神上与“诗,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

因为编辑的习惯,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刘向东第一时间把29位诗人的作品仔细读完。在他看来,自古以来,但凡优秀的诗人,但凡把诗歌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形式真诚追求的人,总是少有国家主义陋见,不属于一个狭小的精神社区,“他们总是在坚持诗歌本体依据的前提下,把诗歌看成世界观、立场和方法,铁肩担道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上海文学》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特刊首发式上致辞。

上海国际诗歌节体现了上海开放包容的精神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举办,在赵丽宏看来,相比去年还不容易,“绝对没有想到,疫情会延续时间这么长。” 尽管如此,能够如期举办,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常态化抗疫、上海的动态清零政策行之有效,把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诗人们没有办法到现场,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一起交流。他们的形象,他们的文字,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都会来到这里,跟我们聚会。”赵丽宏以上海作协里的希腊爱神雕塑穿过风雨得以保存,来说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开放包容的人类品格,以及人民对美和诗意的追求,。

杨克每次来这里,都能感到一种文化历史的厚重感,“这座大楼,这里的建筑,蕴含着曾经有大师在这里呼吸,传达着他们的体温。”在他看来,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是巨人,上海就是它启航的地方,也是新文学和诗歌发源地之一,上海还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