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演出>正文

豫剧向全国辐射正能量的生动案例

2022-09-15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豫剧向全国辐射正能量的生动案例

新编古装豫剧《红梅记》剧照


  “连续三年进京,连续三年火爆京城,无论从经典剧目展演还是领军人物的表演,都引起了首都各界的广泛关注。”8月2日至27日,“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京举行,在总结活动经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如是说。

  

  “展演月集中展示了中国豫剧出人出戏的盛世景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最前沿。”2016年起中国豫剧连续三年在京举行展演月,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对此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豫剧展演月既是河南的,也是北京的,还是全国的,是豫剧通过首都向全国辐射正能量的生动案例。

  

  8月28日,在展演结束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以及河南豫剧院共同在京主办了展演月研讨会,主题为“引领与创造:豫剧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观众喜欢,专家肯定,这个活动办对了

  

  28年前,河南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到北京演出,票卖不出去,请人看戏都难。申凤梅伤心地说:“过去我们到北京演出,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周总理教我们跳舞。现在来北京演出这么难,看样子我的舞台还在农村。我到农村去演,70岁的老婆儿坐到树杈上看我的戏。北京以后再也不来了。”

  

  时隔28年,来自全国6省市19个院团的24场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每天演完将近晚上10点,热情的观众不愿离场,喊着演员的名字要求加唱。“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这个活动办对了。通过不断举办,已经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戏迷。”28年来,时代在变,人们对戏曲的看法也在变。看到剧场内戏迷与演员的热切互动,想想28年前申凤梅大师的遭遇,《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克被深深触动。

  

  来自中国首家互联网戏曲平台——戏缘APP的统计显示:本届展演月共演出24场,戏缘现场直播24场。截至研讨会举行前一天,观众在线观看直播的人数是322万,直播中评论总数94万,单场观看人数最多的剧目是《朝阳沟》,263929人,《倒霉大叔的婚事》《打金枝》《苏武牧羊》是观看人数最靠前的几个剧。在2016年展演月第一年,观看直播人数能破5万就不错了,今年每场观看的人数不低于7万。三年展演,总计演出72场,现场观众总人数46000多人次,总直播场次49场,观看直播总人数570万。

  

  展演本身就具有引领意义,影响整个中国戏曲的生态

  

  2018年豫剧北京展演几个亮点引人关注:一是现代戏多,紧扣“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经典喜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从戏曲中常见的婚事题材入手,糅合中原农村生活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脍炙人口的《老子·儿子·弦子》反映现实生活新矛盾,在欢笑声中提出了物质生活丰富后如何过好精神生活的问题。新创剧目方面,《尧山情》《太行新愚公》《老村里的新故事》《春风化雨》《远山桃李开》等聚焦扶贫攻坚,《泥笛泪》反映腐败官员落马后给家庭带来的重创,《王屋山的女人》展现普普通通山里女人的诚实守信……陶克指出,这些剧目关注社会焦点、重点话题,政府支持,百姓拥护,对推动时代发展起到了应有作用。此外,反映革命题材的现代戏,如《口上的女人》《黄河绝唱》等都受到专家好评。

  

  此次展演第二个亮点是老艺术家积极参与,年轻演员勇挑重担。《朝阳沟》四代演员同台,第一代《朝阳沟》主演,84岁的高洁、87岁的杨华瑞、89岁的王善朴和年轻演员一起走台、演出。为保证演出万无一失,河南豫剧院还为老艺术家安排了医护人员。著名豫东“红脸王”刘忠河75岁,至今坚持每年在基层演出200场以上,但他唱响中原40年的《打金枝》却是第一次进北京,许多北京戏迷从第一届展演月开始就期待这场戏。《倒霉大叔的婚事》由原班人马演出,其中有五位演员超70岁,虽然人到老年,但喜剧“笑果”不减当年。在老艺术家身上,观众看到了戏曲演员长久的艺术生命,看到了老艺术家戏比天大、精益求精的精神。此次演出,11位优秀青年演员领衔主演,开幕演出《尧山情》、新编古装豫剧《红梅记》《皇家驿站》、经典老戏《战洪州》、充满新疆特色的《戈壁母亲》等展现了豫剧青年一代不俗的实力。《尧山情》中,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著名豫剧演员汪荃珍为年轻人配戏甘当绿叶,几分钟的演唱体现了三届展演月力推新人的一贯作风。“扶老携幼”背后,不难发现河南戏曲界凝心聚力的良好生态。

  

  在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看来,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中国豫剧交出了精彩答卷,答卷上写着“五个一”:一种戏比天大的精神,一个领军人物李树建,一支优秀的演员、编创、传播队伍,一批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一股在作品中、在从业者人格中体现出的浩然正气。

  

  “200多年前徽班进京,京剧形成。2016年起‘豫班’三次进京,这么大集群地在文化、政治的中心演出,在戏剧发展史上除了京剧,豫剧应该是第一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毛小雨指出,豫剧展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连续三年举办展演月,这本身就具有了引领性,他说:“从某种程度上看,豫剧实际上影响着整个中国戏曲的生态。”

  

  滚石上山,河南戏曲现象背后是一种文化精神

  

  中国豫剧为什么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展演,而且连演三年,今后还要接着办下去?谈及此,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最有发言权。

  

  2013年7月17日,河南豫剧院恢复建制,李树建出任院长。河南豫剧院有四个团,一团以传统戏为主,二团演出新编历史戏,三团是现代戏,另有2013年新成立的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多年来,李树建和他的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示范、引领、研究、帮扶,提出了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的目标。

  

  为实现目标,2015年河南豫剧院尝试做了两件事:一是召开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这是豫剧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一百多个院团长回到河南,百鸟归林,人心凝聚。二是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来自全国5省区的30多个豫剧院团的中青年学员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培训。李树建说:“如果不跟全国同行交流,大家就不认识,就不一定会参加展演月。通过举办这两个活动,全国豫剧院团的人心凝聚了。”

  

  为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李树建又总结了两句话: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实现千辛万苦出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