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演出>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戏曲揽胜(3)

2022-09-1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书写变革中时代生活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题材视角更加多样。评剧《风流寡妇》描写了山村中一个先踏进致富之门的女性在生活发生变化时,其情感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塑造了具有变革精神、追求理想和幸福的新女性。川剧《山杠爷》表现偏僻山村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新生活的矛盾,倡导法治意识。豫剧《老子儿子弦子》运用喜剧手法,通过“科学养老子”等情节,揭示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和对精神、物质的不同价值观。豫剧《香魂女》写在生活富裕起来之后,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家庭矛盾。这些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赋予现代戏鲜活的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的作品。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表现榨油坊从破败、废弃,到改革开放后成为新兴企业,反映了边远山区社会的跃动和嬗变,将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语言表达与重大的时代主题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淮剧《鸡毛蒜皮》描写大包干背景下农村的秩序、道德、权利等生活内容。豫剧《路边店》颂扬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不息。莱芜梆子《儿行千里》以反腐倡廉为主题。评剧《男妇女主任》表达了对男妇女主任的同情,突出了做好妇女工作的重要性。荆门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以散文化的手法展现了社会变革中女人社会角色的转变。此外,豫剧《红果,红了》《蚂蜂庄的姑爷》《丑嫂》《天职》《丹水情深》,粤剧《土缘》,淮剧《十品村官》,蒲剧《山村母亲》,沪剧《挑山女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奋力追寻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文本改编和多样化的题材视角

  

  现代戏创作继承了改编文学作品的戏曲传统,成功地从文学作品中获取有价值的叙事对象,并将其转换成优秀的现代戏曲作品。

  

  其中一批优秀作品根据“五四”时期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骆驼祥子》,根据曹禺话剧《原野》改编的川剧《金子》,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曲剧《阿Q与孔乙己》,根据李劼人同名小说改编的川剧《死水微澜》。改编后的戏曲作品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指向,有些作品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做了新的升华和创造。还有一些优秀作品根据世界名著改编而成。根据马克·吐温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改编的淮剧《小镇》,实现了国外文学经典的民族化转换。秦腔《项链》从莫泊桑同名短篇小说中汲取创作灵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多个剧种改编莎士比亚剧作也获得成功。

  

  现代戏中不仅有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还有知识分子题材和工人题材等等。沪剧《明月照母心》、越剧《巧凤》、黄梅戏《未了情》以女教师为主人公,书写人间大爱。京剧《高高的炼塔》展现了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评剧《黑头与四大名旦》反映了青年工人的生活。赣剧《詹天佑》展现詹天佑和广大中国铁路工程人员一起自行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历史。吕剧《补天》写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援疆女兵与兵团人一起建设新疆,并从中获得亲情、爱情的故事。吕剧《回家》根据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故事改编,讲述主人公将百余位老兵骨灰抱回故乡,帮助他们完成叶落归根遗愿的故事。

  

  近年来,评剧《母亲》、秦腔《狗儿爷涅槃》、商洛花鼓戏《带灯》、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扬剧《花旦当家》、川剧《尘埃落定》、湘剧《月亮粑粑》等都较好地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段,拓宽了戏曲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为现代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革命历史题材是现代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践之后,呈现出自觉的、理性的发展趋势。在形式的运用、内容的把握、题材的提炼和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采茶戏《山歌情》书写了战争中三个革命同志在危难时刻将一场“儿女私情”升华为对同志、对革命、对民族解放事业真诚奉献的高贵之情,作品在情感处理上大胆、真实、生动,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巧妙地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开拓了新视野。吕剧《苦菜花》演绎了革命母亲和孩子们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家园、抗击侵略的故事,作品结构流畅、风格朴实、情节真实感人,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史诗性作品。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歌颂了少年英雄刘胡兰,在表演、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许多出新。京剧《华子良》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华子良的人格魅力、心中的酸甜苦辣和他为革命而装疯的人生经历,创造性地运用戏曲程式,是近年来戏曲表现现代生活较有影响力的作品。秦腔《柳河湾的新娘》讲述了主人公为掩护丈夫的共产党身份,不肯说出自己腹中孩子的父亲是谁,最终被活活打死在柳河边的故事。此外,楚剧《虎将军》、吕剧《石龙湾》、评剧《红岩诗魂》、京剧《江姐》、豫剧《魂系太阳河》、桂剧《漓江燕》、粤剧《驼哥的旗》、评剧《林觉民》、绍剧《秋瑾》、湘剧高腔《李贞回乡》、淮剧《太阳花》、粤剧《刑场上的婚礼》、闽剧《别妻书》、柳琴戏《沂蒙情》、淮剧《送你过江》、京剧《红军故事》、章哈剧《西双版纳的黎明》、皮影戏《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中国戏曲现代戏中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后,戏曲现代戏将领袖人物作为艺术形象进行塑造,为此后戏曲现代戏表现领袖人物开拓了崭新的表现空间,如秦腔《西安事变》、越剧《三月春潮》《报童之歌》、评剧《东进,东进》、京剧《南天柱》《蝶恋花》等。

  

  生活真实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现代戏创作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戏曲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生活的“实”与艺术的“虚”之间的矛盾时,川剧《四姑娘》中自由时空的运用,“三叩门”等虚拟化的舞台处理;淮剧《奇婚记》中的闩门、擂门、开门、关门、门里门外等虚拟手法;花鼓戏《八品官》中刘二与桂英假离婚时,到镇上去办离婚手续,过河时刘二背着桂英而表演的“驮妻”身段;汉剧《弹吉它的姑娘》中表演的电话舞等,均使得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特征在现代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书写彩调艺人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找精神家园、生命归宿的生命史,充分运用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采用了虚拟、自由的时空转换和象征性的意境表达。京剧《膏药章》主要演员以丑角应工,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医德高尚而又有点迂腐、窝囊的人物,为现代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形象。漫瀚剧《契丹女》创造了一个婴儿在张弛有度的音乐和锣鼓点伴奏下长成大人的虚拟表演。川剧《变脸》中自觉、娴熟的舞台展现,以及对戏曲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境界。此外,滑稽剧《一二三,起步走》《快活的黄帽子》《小城故事多》《青春跑道》《顾家姆妈》《探亲公寓》、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眉户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秦腔《西京故事》等都很好地将生活真实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结合,使生活真实进入到审美层次。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