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社会关注>热点>正文

研讨会︱百年学衡:新文化的另一种探求

2022-10-30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一百年前,十朝古都南京,一群学人相聚在这里。他们有的长衫芒鞋,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须发渐白,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博通经史子集,有的浸淫欧风美雨。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倔强。”

“他们是一群倔强的人:闳识孤怀,立复兴传统文化之志;特立独行,怀探索现代文明之心。他们创办《学衡》杂志,倡言‘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被世人称为‘学衡派’。”

1922年,《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由此聚合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痕。时值《学衡》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2022年5月15日下午,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的“《百年学衡》纪录片试映和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首先致辞。他介绍了为《学衡》杂志创刊一百周年所做的准备,特别是《百年学衡》纪录片的拍摄宗旨。他认为学衡派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派,而是留下了一个世纪的文化、学术遗产。为此,除了常规的学术出版、学术会议之外,他还希望通过影视的方式再现百年学衡的历史,传承学衡的文化精神。《百年学衡》中突出了两个重点:第一、《学衡》与《新青年》的新文化观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正如胡适所言就是“两个反对的朋友”,“皆兄弟也”。第二、“保守也是一种进步”,学衡派倡言的新人文主义,绝不是守旧,更不是反动。除了人文方面的贡献,学衡派的科学精神、理科取向,在当时的中国位列最前沿。学衡派同人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操守更加令人敬佩,国难之际,学衡派无一人投敌附逆,他们在最危难时刻,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追求。孙江教授强调,学衡派不仅属于南京大学,也属于与学衡派有关的学校,属于认同学衡精神的人们。

孙江教授 摄影/景梦如

《百年学衡》从酝酿至完成历时两年,由孙江教授发起并担任总撰稿,南京大学1981级校友高翔担任总导演,邀请了多位学衡派后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策划和制作。内容分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知行合一》《诚朴雄伟》四集,呈现了学衡同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文化理念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以及践行“知行合一”路径,投身现代中国文化和科学建设,在生死存亡之际坚守民族大义的历史轨迹。

《百年学衡》纪录片试映完毕,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认为,这部纪录片为学衡派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做了很好的总结。学衡代表的是一种平和态度,是另一种进步。这种态度不是守旧或者保守,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世界眼光之上的学术眼光。在晚清较为激进的背景下,“救亡”的现实目标催生出国人一种急迫、焦虑的心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衡派理性、平和的态度是非常可贵的。长期以来,我们较为关注激进的一面,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激进产生的后果,有必要重新反思、反省。今天我们来纪念、了解学衡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清华大学中文系王中忱教授表示,《百年学衡》不仅仅停留在叙述学衡派历史的层面,而是通过学衡派来重新叙述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王教授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中体现了“大学衡”的面貌。不同于以往围绕《学衡》杂志阐述学衡派的做法,《百年学衡》将南高师史地学派、自然科学社、东北大学、清华园、国立浙江大学等纳入“大学衡”脉络中,将学衡的学术脉络打通展开,从而呈现出近代中国文化史的另一脉络。王教授认为,《百年学衡》有着极高的学术分量,在娓娓道来之中,提出了有意义的学术挑战。这与南大学衡研究院近年来有意识地将近代学术谱系纳入世界文化脉络中重新梳理的工作息息相关,是学衡研究院长期以来基于踏实、坚定的学术工作,持续关注传统经典和前沿性学术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提出,《百年学衡》可以看作是学衡派近代谱系的编年史。过去的编年史主要通过文字形式表述,而孙江教授团队能够通过影像形式进行保留和重新阐释,是一件好事。对于纪录片的内容,杨教授主要发表四点感想:第一,《学衡》和《新青年》不仅仅是互补的关系,学衡群体所代表的精神与新青年的精神,与现代学术的精神是相互辉映的,甚至起着引领作用。新青年擅于提出很多口号和问题,而学衡则是深化这些问题,阐释这些问题,将其放入中西比较的脉络中来试图解答。学衡和新青年群从来没有截然对立,更不是保守与进步的对立。学衡派中如梅光迪、吴宓、胡先骕都是美国留学归来的高材生,有着极强的中西知识背景,所以他们会站在中西历史文化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二,《百年学衡》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学衡》杂志的早期创办者,而是梳理了学衡派的代际传承脉络,学衡精神就在这学术脉络中不断传承,直至今日。第三,学衡派诞生在一个有着成熟学术交往氛围的时代,在那时,即使有着不同乃至相反的学术观点,人们依然能够成为朋友。或者说,学者之间的交往,是诤友式的。如胡适与胡先骕,胡适与柳诒徵等人,他们正是通过学术争论建立了真正的交往关系,这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第四,《百年学衡》挖掘了学衡派经世致用的重要维度,这重点体现在《知行合一》和《诚朴雄伟》之中。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张宝明教授认为,通过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有声的视频来传播学衡精神文化内涵,是一次极有价值的尝试。在《百年学衡》中,学衡派以一种坚定的姿态出现在一代文化史上。学衡派代表了面对强大力量的坚守态度,正如片中所说,是“倔强的少数派”。学衡派所谓的“保守”,实际上是进步,是一种对中国特色文化的呵护,其对自身文化理念的坚守,其文化理念的高瞻远瞩,正是学衡派越来越具有穿透力、辐射力的原因。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的推崇,他们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开启了中国启蒙运动的另一扇门。他们认同改革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自由和理性不可缺少。正如吴宓所说的,文化厌恶仇恨,文化是充满温馨与光明的,学衡派用本土情怀和开放的胸怀,用民族的语言,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开了另一副药方。在张教授看来,学衡派的言行正是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诠释。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