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社会关注>热点>正文

研讨会︱百年学衡:新文化的另一种探求(2)

2022-10-30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早在1980年代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就对学衡派做过初步的研究。他曾拜访过学衡派重要成员、时任南京大学教授的郭斌龢先生,郭先生认为学衡派的文化观点是有可取之处的。南京大学历史系茅家琦教授也曾发表文章,肯定学衡派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百年学衡》中体现的学衡同人经世致用、学术救国的精神,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情怀传承至今。陈教授认为,学衡是南京大学重要的财富,挖掘学衡历史精神并发扬光大,是对南京大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非常有意义的事。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胡晓江教授是胡先骕先生的后人,她感谢学衡研究院用影像形式传播学衡历史、学衡精神,让更多非专业的观众得以了解学衡派。她认为学衡派虽然各有所长,但大家所体现的知行合一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是应当遵循的。胡教授表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学衡前辈的精神就会在心中响起。潮来潮往,人的精神才是永恒的。将学衡诸公的思想和言行放在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能够更好体会到《百年学衡》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黄兴涛教授读硕士期间研究东方文化派时,就曾将学衡派作为重要一章来写。他表示观看了《百年学衡》纪录片后受益良多,也体会到制作团队的用心。他认为学衡代表的学术批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这样的精神在中国文化转型、文化运动中不可缺少。大到一个时代,小到办一个杂志,如果没有自觉、勇敢的学术批评,那将会是很大的遗憾。学衡派的文化反思中有着文化自觉的一面,他们反对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实际上,他们文化理念中有着适度的文化特色自觉、文化价值自信。如柳诒徵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开创性地通过“礼义”提炼中国国粹,在文化史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学衡诸公这种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本土特色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学术路径,不管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章清教授认为,《百年学衡》纪录片立足学衡百年历史,关注的是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中西文化,推进学科发展,以及在国家政权建设和国难背景下,如何尽到读书人的责任。学衡派的存在展示了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建设中的丰富性、多元性,不管是学衡还是新青年,都是中国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章教授期待继承学衡精神的后人们能够遵循前辈的初心继续走下去,为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华宝教授对《百年学衡》纪录片的推出表示祝贺,他认为学衡派值得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而纪录片中体现的“大学衡”视角可以拓展学衡派研究的脉络。王教授建议,学衡派中还有很多成员值得关注,《学衡》杂志中也有很多内容有待呈现在大众面前,他期待看见学衡研究院更多的“大学衡”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马俊亚教授认为,学衡诸公和胡适、梁启超有着相似的初心和路径,他们均为兼顾中西,将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务实学者,他们共同遵守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不管是《学衡》还是《新青年》,都致力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学衡派研究极有价值,同时也任重道远,需要学人们共同努力。

南京大学出版社杨金荣编审认为,学衡派一直通过创办杂志来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变革,这是近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的重要方式。学衡精神中的文化自信,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对今天学术界有着重要意义。杨老师也希望今日的学人能够继承学衡精神,站在世界高度思考与行动,将中国学术推向世界。

胡焕庸先生之孙胡复孙观看《百年学衡》纪录片后表示,学衡文化是一种大师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支。新文化运动是南、北重要大学的最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其中超过一半的知识分子都是从西方留学归国,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其中就包括了学衡诸公。胡先生鼓励年轻学子多阅读前辈学人的文章,如胡焕庸先生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发表于1935年,将近百年之后再来看,依然是经典。前辈学人的学术方法、学术品德是超越时代的,学衡精神在新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胡先生看来,学衡派坚持在中国原有文化基础上发展新文化,这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相吻合。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华教授表示,学衡派对南京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百年学衡》是给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非常珍贵的礼物。王教授认为相比新青年的激情,学衡代表着学术理性,是在世界背景下看中国,所以对中国的文化改革更加理性客观,这样的理性精神在今天碎片化时代是非常宝贵的。学衡与新青年正像是秉持不同观念的朋友,他们的交相辉映让中国近代历史更加丰富多元。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武黎嵩副教授提出,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是制造知识和承载价值,而今天读书人在制造知识方面走得更远,却缺失了承载价值的部分。看完纪录片后,他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一群知识分子,在那样的时代,不仅仅致力于传播知识,而且身体力行地承载、建立价值。学衡诸公从传统中找到如何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方式,他们发现中国传统中有很多价值和资源对时人重建秩序有很大帮助和借鉴意义,所以他们强调昌明国粹,在此基础上融化新知。正如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中反复表达的,我们无法避免天灾人祸,但历史这面镜子能让我们知道怎么把偏离轨道的历史拉回到正轨上。

最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刘超教授作为主创人员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在参与《百年学衡》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通过学习、挖掘先贤故事,他感受到了传承学衡精神的使命感。他认为有两个重点。第一,学衡和新青年同人之间并非敌对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新青年同人是自外而内革新,学衡同人是基于中国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发展。第二,学衡同人立足的中国文化并非文化的皮相,而是一种道德感,以礼为要义,以礼治史,重建道德秩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学术思考和漫长的学术脉络。刘超教授表示,因为疫情,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工作如采景、资料采集,受到了较多限制,但学衡学人们的工作不会就此止步,不管是《百年学衡》还是其他工作,将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这正是对学衡前辈精神的呼应。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